摘要:个人史传进入《明史》的过程非常复杂,撰写者在参阅传主年谱、墓志铭、神道碑、行状及其本人著述外,还要实地考察,走访与传主交游者,同时在初稿完成后,还需不断修改。如此写成的史传若能被《明史》定为蓝本,又需经多位史官分头改写,统稿后才能成为定稿。《明史·王守仁传》具有世代积累、成于众人之手的特点,同时也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特点,其蓝本为王世贞《王守仁史传》。王世贞撰写《王守仁史传》时颇为用心,且历经多年修改,在定稿刊刻后,明代尹守衡《王守仁列传》、沈朝阳《先儒王守仁传》,清人毛奇龄、尤侗、万斯同、王鸿绪等传都在王世贞史传基础上进行了不同程度改写,清"史官傅维鳞"所撰《王守仁传》几乎完全抄录王世贞,而最后修成的《王守仁传》则是在毛奇龄、尤侗、万斯同、王鸿绪、傅维鳞等史传基础上的进一步加工。从王世贞《王守仁史传》到《明史·王守仁传》,经历了十余个文本,通过对这一书写过程的历史勘察可以看出《明史》人物传记写作的严谨。
魏宏远,男,博士,兰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文献学教研工作,近期发表《论明代中后期“吴风”“楚调”之嬗替》 、《王世贞的“即心即佛”思想与“阳明禅”》、《论王世贞晚年诗歌写作的转变》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