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专栏 专稿 理论研究 作品研究 人物研究 书评 其他
编后记

       经过一年的筹备,《现代传记研究》创刊号终于问世了。我们感到欣慰和欣喜,国内外传记界和学术界的一批著名学者,接受了我们的邀请,担任了学术委员会委员,这是我们办好这个刊物,使之国际化、进入学术前沿的有利条件。特别感谢菲利普?勒热讷先生热情洋溢地寄来稿件供本刊翻译发表,他的《自传契约》是传记研究者的必读书,这篇论文介绍了他从事自传研究的经历,将会是学术史上的重要文献。

        第四届中国优秀传记奖已经揭晓,两位获奖者张胜和童道明应邀寄来稿件。迄今张胜虽然只写过《从战争中走来》一部作品,但是他的写作心得和对传记的认知,我们读后颇受启迪,愿意向读者郑重推荐。全展掌握了大量资料,对获奖作品逐一进行了评论,施羽对《我知道光在哪里》的阅读感受,都从不同角度证明中国传记所取得的进步。中国当代传记的蓬勃发展是一个重要现象,本刊的创办也基于这一背景,对这一领域我们将持续予以关注。

中国从来都是传记生产的大国,但是其中的不足也为学界公认,同样不能忽视。韩石山凭借他丰富的写作经验和对史料的熟悉,以几种林徽因传记为例,批评了传记写作中一些常见的弊病。杨正润的论文提出学习司马迁的传记方法,也是针对当下中国传记存在的问题有感而发,文中引用欧美学者关于司马迁的评论希望能得到中国《史记》研究者的注意。

        传记理论是传记研究中的一个相对薄弱的部门,本期所发表的几篇论文可以看到一些学者为改变这种状况所作的努力。梁庆标征引了大量资料,从“微观政治”的角度考察自传;郑尊仁研究台湾新的传记类型“身障者传记”出现的背景和意义;王军论析口述史中讲述者的人格呈现问题;李芳和彭佳以现代传记观念从信息管理和知识组织的角度讨论了传记资源的组织方法问题。他们的开拓精神都很可贵。

        本辑有好几位女性作者,敏锐和细致的文献阅读是她们论文共同的特色:陆小宁研究了两种有关老舍在英国经历的传记,发现了其中“边缘视角”的叙事方法;沈仪婷通过胡文虎在新加坡和香港几幢别墅的建造和使用,考察其商业策略及其文化意义;安琪拉?杰克逊

通过书信和文件研究,叙述一位英国护士在参加西班牙内战以后来中国工作4年的经历,对她的心理世界进行了分析。

本辑几篇作品评论和书评,范围广泛,其方法和视角则各擅胜场。唐玉清联系历史背景和作者身份分析欧洲第一部蒋介石传记的特点;史建国考察了王鼎钧回忆录的文体特征、文学手法和宗教情怀;魏宏远凭借文献学的功底考证《明史?王守仁传》的成书过程,对资料的收集和梳理颇下功夫;王彦惠依据跨学科的学术修养分析米歇尔?莱里斯的《非洲幽灵》是怎样把人类学与自传融合在同一个文本中的;沈忱对3部关于亨利?詹姆斯传记所进行的分析和陈雪薇对伍连德自传的书评,都带有比较传记的色彩,这是值得学术界关注的一个新领域。

        本辑论文论题众多,兼及古今中外;享有盛名的专家、中青年学界才俊、年轻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共同组成了作者队伍;他们除来自中国大陆外,还有来自法国、美国、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台湾的学者。在这全球化的时代,这正是我们追求的开放性目标。


                                 编辑部  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