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传记 作品研究 理论研究 自传评论 日记评论 传记家言 史料考订 工作坊 学术信息 其他
毛泽东的海外传记:80年的演变历程及其原因(英文)

摘要:海外关于毛泽东的传记既有埃德加·斯诺写的圣徒传记式的先锋作品,也包括最近极端的攻击。介于这两种观点之间还有以下观点:"追求伟大的目标,但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20世纪50年代后期之前的毛泽东是伟大的,而此后的毛泽东则犯了错误";1949年成为毛泽东一生中真正的分水岭;毛泽东体现了"革命理想主义"和"政治现实主义"双重属性,心理传记揭示了领袖作为人的本质;如果毛泽东的社会建设能够合理地开展,就能够极为成功地实现。海外传记在此期间的演变有4个原因:起初的倾向偏重于猎奇,毛泽东的新奇之处在于他和欧洲的马克思主义者截然不同。全世界对领导力看法的改变,导致对毛泽东的看法由政治英雄转变为对其政治领导力持怀疑态度。由于中国共产党1981年作出的决议,使此前一直不敢强烈批判毛泽东的人士能够畅所欲言,同时中国国内也允许某些学术著作出版,这使国外对毛泽东的研究著作可以从中受益。新的资料是这一演变最重要的因素,诸如《毛泽东年谱》和《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等资料对国外传者具有重要影响。我注意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和海外的毛泽东研究在视角和资料的运用方面都出现了共性。我认为一篇论战性质的传记很难成为真正的传记,但如果它能够有论据作为支撑且中国研究和政治史需要这样去做的话,这也是合理的。我在总结中说明了毛泽东传记中未完成的任务和未来毛泽东声誉的各种可能性。


罗斯·特里尔  哈佛大学政治科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2013年春以国际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在堪培拉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工作。生于澳大利亚农村,拥有美国和澳大利亚双重国籍。著有《中华新帝国》(2004)、《江青全传》(2000)与《我们时代的中国》(1994)等11本著作。回忆录《我与中国》最近在中国出版,其《毛泽东传》中文版已在中国销售200多万册。他是《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外交》和《旗帜周刊》的撰稿人,曾任《大西洋月刊》撰稿兼编辑。曾获国家杂志奖和乔治·波尔克纪念奖。其他著述还包括《澳大利亚人》(2000)和《团契的社会主义》(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