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作家传记 比较传记 理论研究 自传评论 人物研究 史料考订 传记家言 其他
莎士比亚的传记问题(英文)

摘要:如今,莎士比亚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演绎、改编和改写他的作品。这一现象似乎进一步证明了威廉·赫兹利特的观点:"他本身什么也不是,他是别人是的或可能变成的一切。"最近,《纽约时报》以醒目的大号字宣称,莎士比亚的作品涉及传媒业的各个领域,从计算机合成的"哈姆雷特",到舞台版、电视版乃至舞蹈版的作品,应有尽有。其中一些甚至通过卫星传输为海外观众提供实时转播。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莎士比亚看似无所不在,却又从不被视为一个有自我的人。这样一个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捉摸的人或现象,让传记作家们感到非常有趣。近年来,"莎士比亚是谁"的问题促使莎学学者以新的成果来回应有关作者身份的争议。这一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的争议因后现代的历史真相怀疑论而被强化。随着有关莎士比亚的生活及所处时代的证据不断累加,那些声称莎士比亚作品的作者另有其人的"反莎士比亚派"可信度在被削弱,但莎士比亚的身份问题依然悬而未决。我们如何认识作者?作者生平与作品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联?本文将借助新近对莎士比亚身份的诠释来探讨这些问题,并认为,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传记总是一种个人、文化和制度性资源的偶合。 


默里 施瓦茨,从事莎士比亚、精神分析、大屠杀教学四十余年,著述涉猎广泛、横跨许多学科,包括莎士比亚晚年剧作、心理学理论代表厄里克?埃里克森的著作、应用精神分析、现代诗学和创伤研究等,合编文集《描述莎士比亚:新精神分析批评文集》(1980)、《记忆与欲望:精神分析、文学和成长》(1985)等,心理学与艺术基金会主席,主编在线期刊《心理学与艺术》,波士顿精神分析学会、精神分析研究所学术委员,曾参与“911”事件后果研究及精神分析史撰写工作。现执教于波士顿爱默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