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专栏 专稿 理论研究 作品研究 人物研究 书评 其他
“以同情心去帮助别人”——病患志的浪漫主义科学

标题:“以同情心去帮助别人”——病患志的浪漫主义科学

内容提要:在过去50年里,病患志(写病情的自传/他传式叙述)已成为一个文类,无论患者还是健康人都开始藉此探索疾病、疼痛、痛苦的表现。本文将从具有教化作用的文类角度,对病患志的历史发展进行总览,并聚焦于3位关键人物:罗伯特·伯顿、塞缪尔·约翰生及奥利弗·沙克斯。他们都对病患志的理念作出贡献,认为描写病情与阅读病情不仅能给人以指引和安慰,而且能对人发挥教化作用。在近代早期,伯顿刻画了“痛苦的治疗者”这一作者形象,他通过为读者担任向导,使读者即便没有治愈、也在阅读中获得了慰藉。18世纪作家塞缪尔·约翰生也对伯顿的《忧郁的解剖》(1621)爱不释手。用詹姆斯·鲍斯威尔的话说,“这是唯一一本让他心甘情愿早起两小时阅读的书”。对于约翰生来说,这部作品为他与忧郁症作斗争提供了实用的指导。此外,这本书还为饱受痛苦折磨(例如心上人辞世)的其他读者提供了建议。到了20世纪后期,无论是健康保健专业人士、还是文学评论者,都广为阅读病患志。现代病患志的一位先驱是神经学家兼浪漫主义科学家奥利弗·沙克斯,他力求重构医疗话语,以探索并确认患病经历中潜在的积极方面。无论对于作者还是读者,病患志的力量都不仅在于其自传契约,作者在描写自身病情时,凭借的是自己对病痛直接的个人经历和严重疾病对人的改变作用。

关键词:病患志,自传,传记,教化作用

作者简介:魏莱民,博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人文研究院讲师,《中国医学人文评论》编辑,《应用艺术与健康》书评编辑。研究方向:叙事医学,医学教育研究中对艺术的运用,中国电影辅助医学教学及诊断的文化史。